运动康复常见的误区,你中了几个?

时间: 2025年06月30日        来源: 北京家恩德仁医院

运动康复是帮助人们恢复运动功能、缓解疼痛、预防损伤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信息繁杂或认知偏差,许多人在康复过程中容易陷入误区,不仅影响恢复效果,甚至可能加重损伤。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运动康复中常见的误区,看看你是否也曾“踩坑”!


01休息就是最好的康复?

受伤或疼痛时,很多人认为“躺着不动”是最好的恢复方式。但是,长期制动(不活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血液循环变差,反而延缓康复进程。

因此,建议大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适度活动,比如轻量拉伸、低强度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02疼痛忍一忍就过去了?

很多人觉得“痛才有效果”“忍痛训练才能恢复更快”,其实,疼痛是身体的警告信号,强行忍痛训练可能导致二次损伤或慢性疼痛。

正确做法是区分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在急性期应减少负荷,慢性期可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康复训练。


03康复就是拼命拉伸?

很多人认为“越僵硬越要使劲拉”,甚至依赖暴力拉伸。殊不知,过度拉伸可能拉伤肌肉或韧带,尤其是急性损伤期。

因此,建议大家先评估关节活动度和肌肉紧张程度,再进行拉伸。拉伸时,根据不同状态采用动态拉伸和静态拉伸,避免暴力拉扯。


04康复训练=健身房撸铁?

         有些人错把康复训练统称为“练肌肉”,盲目增加重量训练。其实,康复训练的核心是恢复功能,而非单纯增肌。

如果想增肌,不如先进行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再逐步增加抗阻训练,避免代偿。  


05康复只关注局部,忽视整体?


有些朋友在康复训练时非常注重局部,却忽视了整体。然而,人体是一个整体,很多疼痛源于相邻关节或肌肉失衡。例如,膝盖疼痛可能和髋关节稳定性不足有关。因此,面对身体的疼痛,不要只关注局部,应该评估全身姿势和运动模式,进行整体性训练。


06康复后可以一劳永逸?

很多人觉得症状消失了就是完全康复了,之后就不再关注身体状态。其实,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很多慢性问题容易复发。

因此,即使疼痛消失,也要坚持维持性训练;同时调整日常姿势和运动习惯,避免错误模式再次引发损伤。


07自己上网查资料就能康复?

如今网络发达,大家有问题都喜欢先上网搜索,看了几个视频或文章就觉得无师自通,自行制定康复计划。事实是,每个人的损伤机制、身体条件不同,盲目模仿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受伤后自行搜索也可以,但严重损伤时还是应该先咨询专业康复师或医生,学习正确的康复知识,避免自我诊断和过度干预。


运动康复是一门科学,盲目操作可能适得其反。记住以下几个原则:

✅ 疼痛是信号,不要硬扛

✅ 康复要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

✅ 整体评估比局部治疗更重要

✅ 专业指导+科学训练=高效康复


如果你或朋友正在经历运动损伤或慢性疼痛,建议寻求专业康复师的帮助,才能更快、更安全地回归运动和生活哦!

医生团队 DOCTOR TEAM

查看更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