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使命共筑防线 家恩德仁支援新冠疫苗接种
时间: 2021年04月16日 来源: 北京家恩德仁医院
“家恩德仁极参与抗疫的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战歌。”
2020年,疫情肆虐、全民关情,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合力抗击新冠肺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疫准则,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使得中华民族率先取得新冠肺炎防疫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
2020年12月31日,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建立人群免疫屏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国家宣布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2021年伊始,全国各地宣布正式启动大型新冠疫苗接种点,拉开全民接种的序幕。
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全国人民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任务的艰巨性。2021年1月开始,北京市海淀区设立了33家常规接种门诊,5家成人门诊固定接种点, 29个街道临时接种点,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
接到海淀区卫健委请求支援疫苗注射工作的通知后,北京家恩德仁创办人刘家恩博士第一时间表态,家恩德仁将全力支持,亲自指示各部门安排工作,迅速抽调4名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精湛的家恩德仁医护人员,开展岗前培训,梳理流程职责,全力保障接种工作。
爱心共筑防线,家恩德仁始终坚守防疫一线,用行动助力公共卫生事业的勇敢担当,受到海淀区花园路党建孵化平台党建指导员的高度赞扬,“北京家恩医院积极参与抗疫的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战歌”,这是对家恩德仁践行社会责任最佳褒奖与充分肯定。家恩德仁积极参与抗击疫情的战斗,第一时间向武汉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环卫工人和海外友人捐赠各种医用防护服和平安果、智能平安瓶等爱心物资;夏日炎炎,家恩德仁队分三组驰援北京丰台核酸检测工作;冬日严寒,家恩德仁队在户外小区为北京朝阳居民做核酸检测;春节前后,家恩德仁抽调四十余名医护人员分批次的前往北京三里屯社区和麦子店社区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家恩德仁支援武汉疫情)

(家恩德仁支援北京疫情)
(家恩德仁收到朝阳区感谢信)

(家恩德仁支援朝阳核酸检测)
以下是来自家恩德仁支援海淀区疫苗注射工作人员的感慨:
家恩德仁宋毅楠护士
首先,很荣幸能够参与到一线支援工作中,毕竟是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社会,为大众出一己之力,但却从未想过阵势如此之大,工作量也如此庞大…
大家都是从各个医院抽调出来的医护人员,每天8点半正式开始工作,穿隔离衣,戴N95口罩,面屏,帽子,一坐一整天,每天预约打疫苗的都几千人,平均每个护士每天要进行几百个人的疫苗注射工作。
“姑娘,我晕针,这疼不疼啊?”“放心,阿姨,不疼的”“打完了吗?没感觉啊,你这手法也太好了吧”;“我这打完针,能喝酒吗?”“您最好3天内别喝酒,别吃辛辣刺激、海鲜类的食物”;“打完针,能走了吗?”“请您休息30分钟,确认身体无异常后再离开”每天不知疲倦,耐心的重复几百遍这些对话。
注射疫苗期间即使没有时间喝水,口干舌燥,腰酸背痛,大家依然发扬医者仁心,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的精神,兢兢业业,众志成诚,只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积极热情的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中,共同努力,坚决打好疫情防控的狙击战。
最后,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瘟散温来,春暖花开。

家恩德仁张倩护士
新闻里每天都会更新各个地区的新增与疑似病例,之前的数字触目惊心,随之而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支援团队,志愿者……战胜困难的唯一方法是面对困难,我为她们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决心感动,而我很荣幸有这个机会能够参与到疫苗注射的工作中来。
每名医护人员几乎每天要分别完成二三百人的签知情同意书、身份登记和注射工作。应急保障区的医护人员每半小时对接种场所进行巡视,最多的一天我打了347针,腿“闲”下来了,工作量全都转移到手上,注射疫苗前要核对姓名、身份证信息、打第一针还是第二针,第一针打的是科兴的还是国药的,核对好信息扫疫苗上面的二维码,西林瓶的疫苗充分摇匀、抽药,局部消毒、注射、推液,交代注意事项,对沟通困难的、问题多的,耐心的交代解释,一连串的操作,同一个流程一天重复几百遍,次数多了手腕有点吃不消,为了让寒风中等待的人群早一点接种疫苗,大家来不及喝水,去卫生间就得把防护服脱了,既耽误时间又浪费物资,半天时间老说话又不喝水,嗓子干的难受。虽然看起来简单,可每天的工作都是对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平时临床工作是走路多,现在一坐就是一天,腰都要坐断了,但是大家依然坚持没有任何怨言,使我充分体会到了那些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辛苦与不易。
这次的支援工作对我来说很有意义,支援防疫工作我责无旁贷,希望我的一点绵薄之力能够对社会有所帮助。

家恩德仁赵羽护士
第一次听说“新型冠状病毒”是在2020年的春节左右,那时候并不知道疫情的严重性,随即开始不让离京,从家回北京复工人员需要隔离七天,后天又变成十四天,每天新增病例数千例,那时候才知道疫情的可怕!当时有很多人医护人员去武汉支援,我特别羡慕他们穿着隔离衣的样子,心里想“如果我穿应该也会很酷吧”。
终于我可以去支援打疫苗。心里真是有点小激动,想着,终于能为国家做贡献了,而且特别期待去支援的我是什么样子。等到了这里,每天打二三百支疫苗,没时间喝水,没时间上厕所,那时我才体会到去武汉医护人员的辛苦,况且他们当时在夏天,还穿着厚重的隔离衣......
在新冠疫苗接种的这段时间里,我看到了这里工作人员的热情,工作纪律,每个流程都衔接的很顺利,对每一个接种人员的问题都仔细解答,对每一个工作人员都热心照顾!最后,希望我们做好自己,愿全球的疫情早些结束!

家恩德仁田佩媛护士
年初,经过了海淀区卫生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培训和考核,我有幸地加入到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疫苗接种工作中。在为期一个月的支援工作中,在社区和街道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大家都能积极认真地为各位老百姓有序接种,每天大概接种800-2000人次。我们每天都要穿着一次性隔离衣,上厕所尤其不方便,戴着N95口罩,勒的脸上都是一道道的压痕,有时候人多的时候一个接一个,每个人交代一遍注意事项,时不时嗓子都哑了,水都来不及喝一口,有时候一天持续打针累得肩膀都酸得抬不起来,但是大家毫无怨言,不管临时安排去哪里接种,或者临时需要调动班次,我们依然每天准时到岗,积极服从指示,从容有序地完成着这份有有益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工作。
预防接种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我们身为当前国家最需要,人民最需要的医务工作者,不管国家和人民什么时候需要我们,我们都时刻准备着。只愿祖国山河无恙,人民幸福安康。

家恩德仁以“孕育健康生命,成就美满家庭”为使命,多年来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助力公益慈善,展现大家担当和风范。
传承奉献精神,坚守公益初心,传递爱与希望,家恩德仁献礼建党100周年,将继续践行社会责任,为生命助力,用爱回馈这个有温度的世界。
医生团队 DOCTOR TEAM
刘家恩
院长
刘家恩博士1977年进入湖北医科大学医疗系(现武汉大学医学部),1982年获湖北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湖北医科大学妇产科硕士学位。1989年赴比利时留学,1991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生物医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生物医学博士学位。1992年-1995年任该大学医学院生殖医学中心卵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实验室(该实验室是ICSI技术的创始机构)首席主任和胚胎着床前遗传病诊断(PGD)实验室主任;1995年-2002年任美国大巴尔的摩医学中心人工辅助生殖中心主任和PGD室主任。2003年被聘为武汉大学教授。 刘家恩博士长期从事不孕不育症的治疗和试管婴儿工作。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76篇,有多项国际首创技术,例如:世界首例植入前胚胎DMD诊断技术、睾丸精子体外培养成熟技术、世界首例将ICSI应用于PGD、超快速植入前胚胎单细胞DNA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植入前胚胎单细胞重复DNA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 ...
张为远
主任医师
张为远教授30多年来主要从事围产保健、高危妊娠管理、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处理及产前咨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2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6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2项,1992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一百余人。 擅长项目 高危妊娠管理; 产科出血及妊娠合并症; 产科并发症的诊治。...
孙志华
主任医师
硕士学位,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访问学者。 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0余年,对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积累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高危妊娠管理提出(早预测、早预防、早预案、早演练、早预警、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八早”管理模式即系统-整体管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或控制高危妊娠风险;对妇科微创手术(包括腹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经阴道手术等)有独到的经验;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期诊治与康复有独到的见解。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撰写医学论著两部:《医学微生物与优生优育》,《瘘外科学》 ...